七、东晋南北朝书法(王景芬)
(一) 概述
司马睿过江以后建立东晋政权(公元317——420年),后被宋武帝刘裕所灭,开始了宋、齐、梁、陈的南朝。北方则由鲜卑族魏统一十六国,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历史上称南北朝,后统一于隋。
东晋、南北朝时完成书法艺术大变革的辉煌时期。
在风格上一变东汉以来古朴之风雄强之态,使秀逸流便的书风成为主流。钟繇、索靖、卫觊 而到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影响南北。形成书家代出,父子相承,相互竞争,共同繁荣的局面。二王秀逸流便书风一直沿续整个南朝,到隋唐兼掩南北。
但从碑刻、写经等来说,南北书风大体是一致的。由于中原地区的文仕云集江左,代表了传统文化,故影响大。以东晋的书法为代表的南朝书法声誉很高,以后又经梁武帝萧衍、唐太宗李世民的推崇,后世的舒服啊声誉更盛过北国。其实,北朝的许多碑刻题记,造诣也很高,并不亚于南朝书家,只不过不见经传而已。
这个众多的书家群体当中,王羲之书法最为精妙,故后人有“书圣”的称号。七子王献之能继承家学,并有创新,虽功力不及父,然秀媚过之,也对后代深有影响……文士们清淡无度,追求一种享乐主义。在这种哲学和美学思想指导下,对东晋以后书法艺术上追求“意”趣,出现飘逸秀媚和讲究书法形式美的书风有着直接的影响。
六十年代关于《兰亭序》的真伪辩论,实质是对东晋时字体、书体发展阶段的评估问题,即东晋时行草、楷书是否已摆脱隶书影响,还是仍然处在过渡体段?
北朝以魏为主。
书法上以题记、碑刻、墓志、写经为主。
北碑中若《郑文公》之神韵……《石门铭》之流逸……
还有所谓“魏碑体”,有人笼统的理解为隶书向楷书过渡体。以字体划分标准讲,各种字体都有自己的形态和特征。隶书以横扁结体和蚕头燕尾波磔笔法为特征。楷书以方整结体和点画撇捺钩为特征。尽管初期楷书也许笔法还远不丰富,还留有某些隶书的体势和遗意,但总体上已属楷书体段,也不能说它还是隶书向楷书过渡体。二是楷书吸取篆隶笔意情趣,如《郑文公碑》那样,也不属于过渡体段。
(二)碑志书法
1、东晋和南朝碑志书法
方笔圆笔,内擫与外拓,异态多姿,风格多样。
《瘗鹤铭》楷书体,但有隶书行书意味,奇峭飞逸,具有浓厚的六朝气息。可见时人吸取篆隶书意是为了具有高古气势,并非楷书魏成熟的隶楷过渡体的表现。此碑被评为“大字无过《瘗鹤铭》”(黄庭坚语),“笔法之妙为书家冠冕”(曹士冕语)
2、十六国、北朝碑志书法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魏碑大种有三: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峰刻石;一曰冈山、尖山、铁山摩崖,皆数十种同一体者。”
《郑羲上下碑》,结体紧密,法度森严,既能随体纵横,大小、繁简自然变化,又能大致统一,笔法雄畅飘逸,溶入篆隶草情。康有为称之“体高气逸,密致而理通”……杨守敬认为与南朝《瘗鹤铭》有“异曲同工”之妙。
《石门铭》刻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陕西汉中褒城石门,摩崖刻石,为王远书。也是北魏时著名刻石,字大笔画圆浑劲健,结体布局自然,一方圆笔兼用,操纵自如,康有为称它“正逸奇浑,分行流宕,翩翩欲仙”。
(三)写经书法
写经是墨迹。
(四)东晋、南北朝书法集评介
羲之初学卫夫人书……始觉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改学众碑,书法大进,时即书名甚重。
……王羲之“博精群法,特善草隶”……
王羲之的贡献在于继承创新,他使行草楷书摆脱了旧体旧法和古朴书风,创作和完成了行草书新体新法和适合社会潮流及审美需要秀媚流便飘逸的书风。
唐孙过庭《书谱》评论说:“元常专攻隶书,伯英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讯。“
点画和使转结合,顿挫和流畅并存。熔隶楷行草笔法于一炉,流畅洒脱的使转是草法的特点,然其点画顿挫、间架精密又是楷书的笔意,用笔浑厚、波捺之中又似隶书的行笔情。章法上草书的多变结构,而又字工独立,形成动静的变化,驻行的差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朱熹跋文云:“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真可谓——从胸襟流出来者。”
(五)书论
1
第一,对书法艺术本质和品评标准认识方面,南朝书论认为“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王僧虔《笔意赞》)。即是说最妙的书法是在精神风格方面,书法的精神内涵是第一位的,形质即形体构成诸因素是其次的,但是两者是统一的,只有既具备神彩,又重视形质,才能达到古人作品的水平。神彩是通过形质表现出来的,因此,它们应该是统一的一致的。但有时候又可能出现矛盾,神彩内涵好的作品,形质结构诸因素亦可能出现不足处,所以我们不论创作和评论作品首先要以神彩为上,形质次之。作品的神彩内涵,是和创作者的气质相通的,与宇宙的“道”、规律相一致,又与个人的人生经历有关。
所以《记白云先生书诀》一文中提出:“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书法的神彩、气势,必须符合书法的艺术规律,即“道”,也就是说要符合笔法、结体造型、章法行气的 艺术的基本规律,各种法则都具备了,这样的书法艺术才能万事留名。
“把笔抵锋,肇乎本性”。书法艺术总是从创作本体的个性开始,只要你一动笔,个性就会露出来,而个性的形成,除了素质以外,主要是人生经历、社会环境所造成的。所以书法史人生艺术。书法艺术的基本原理是阳刚阴柔。
第二,基本法则方面,南朝书论作了一系列的阐述。
(1)在结字造型方面,南朝书论认为字的所有笔画,各有 规矩位置。
(2)在笔法基本规则方面,南朝书论认为:“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或大或小,或长或短。”
……意思是运笔偏邪,点画即会失去锋芒棱角,如果执笔太松宽线条就会显得迟缓柔弱,点画写得过短就会出现臃肿,点画写得过长则会出现散漫,笔画短促写出来的字就会过于横势,资环写得太疏散字形就会显得太松散;点画写得太拘束, 书法就会缺乏气势,点画写得太放开,又会离开紧密的法则,线条过于瘦硬,纯粹只有骨力,则会失去妩媚;如果写得太肥厚,只有肉,则会显得无骨力。墨过少则会出现线条漂浮过涩,而用墨太多,线条又显得笨拙迟钝。那么怎样才称为优秀呢?肖衍认为:“任意所之,自然之理也,若抑扬得所,趣舍无违;值笔连断,触势锋郁,扬波折节,中规和矩,分间下注,浓纤有方;肥瘦相合,骨力相称。婉之暖暖,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生气,适眼合心,便为甲科。”书写要率意,符合自然规律。收放均得其所,取舍不违犯法则,笔画连断,用笔应有气势,笔锋要郁勃;
波捺用笔要放开,转折用笔要节制,符合规矩法则;分割空间布置线条,粗细疏密有法,肥瘦谐调,骨力相称,婉转和顺,似明似隐,线条锋棱,凛冽威严,生气盎然,适合观看,符合心意,才算甲等书法。
第三,创作心态方面的论述。南朝书论认为“凡收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王羲之《书论》)。又说:“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品尼高,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启心章第二》)
“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试将军,故须持重。心欲急不宜迟,何也?心是剑锋,剑不欲迟,迟则中物不入”(《书论》)
2
(4)南朝人的书评,显示了中国古代传统在评论艺术的思维方法的特色。尤其书法这门艺术,不论从象形文字开始到抽象符合化阶段,它是一种抽象性表意性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