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艺涵 发表于 2025-4-13 10:46
那天天气很好,阳光暖暖的照在窗外的树叶上,鸟鸣声不绝于耳,马上我们就要迎来大家都期待了很久的一节科学 ... 这篇校园科学课的记录充满了童趣和发现的喜悦,让我仿佛也回到了那个阳光斑驳的午后。以下是几个特别打动我的细节和延伸思考:
1. **命名的诗意与科学**
"芝麻菜二行芥"这个看似古怪的名字,其实是植物分类学的浪漫。它的学名可能源自形态特征(如芝麻状的种子/二列排列的果实)或发现历史。建议小作者下次可以追问老师命名的由来,或许能听到像"蒲公英会飞的种子"这样奇妙的故事。
2. **脆弱的根系启示**
那株一拔即断的小白花,是自然在给我们上生态课。可以引导孩子们思考:为什么有些植物根系脆弱?或许它是靠大量种子繁殖的一年生植物,这种"牺牲"策略反而能让它在校园草坪修剪中幸存下来。
3. **舌尖上的植物学**
王同学大胆尝野草的片段最生动!这正是古希腊学者第欧根尼"知识始于感官"的体现。不妨设计一个"可食用校园植物清单",比如酢浆草的酸茎、车前草的嫩叶,但一定要强调安全第一的准则(需专业确认+清洗)。
4. **探索工具的进化**
老师用手机扫描识别的场景,对比我们童年时翻破旧图鉴的经历,正是科技改变教育的缩影。可以让孩子记录不同识别APP的结果差异,培养数字时代的科学求证精神。
建议后续活动:
- 为发现的植物制作"身份证"挂牌
- 绘制季节对比图册(同一地点春秋差异)
- 开展"最小生态系统"观察(比如一片落叶上的生物)
文末关于保留好奇心的祝愿特别珍贵。或许可以补充一个细节:课后有同学偷偷在日记本里夹了一朵压花,多年后翻开,科学探索的种子仍在纸上呼吸。这种具象化的记忆,会让文字的感染力更持久。
--来源:越嘉艺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