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推广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天气与日历 繁体中文越嘉打卡
切换到宽版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简单一步,快速登录

微信账号登录

简单一步,快速登录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教育 书法 文学
查看: 411|回复: 0

2010年11月20号吴江书画院提高班大PK之周正元VS许建刚(文字)

[复制链接]
阅读字号:
IP属地:江苏省苏州市

2192

主题

2470

回帖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积分
26965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灌水之王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22-4-25 17:56:36|字数: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苏州
董水荣:
因李老师有事,大家的作品带过来了,大家还是要点评一下。请周正元先说一下自己对临帖或者创作的看法。

周正元:
金文今年没有怎么写,现在在写行草书。感觉行草书还是比较难的,像翻转、切等等自己写的比较生硬,不知道怎样发力出来。平时写《阴符经》,它里面的笔意太难写了,有点像太极拳那种连绵不绝的感觉。

朱子兴:
觉得形式蛮好玩的,有点像乱石铺街,浓淡枯湿变化也有。甲骨文落款比较有意思,甲骨文线条显得毛糙,线条很好。楷书的的三点水不够含蓄。

金彪:
周正元写的字感觉字如其人,偏向秀雅。楷书的条幅比较生硬。金文的线条老道,到底是锤炼多年质量比较高,从表现性来说还可以更加大胆。要多看帖,对每个字之间的精微的变化要理解。要更进一步的实临一下,细节方面还要注意。写的太轻松了,容易忽视细节。创作的作品可以更深入一点,感觉作者的手腕还是蛮活的。如果作者花在网游上的时间少一点,会写的更加好。书法要去的成绩,必须花时间。数量未达到一定程度,怎能有质的变化??

董水荣:
班上写的好的同学像徐成上、杨建荣、吕秀华等等,都可以学习一下,《阴符经》成上写的到位,可以参考一下。

许建刚:
线条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刚健现在润了,不能把以前的东西丢掉,互相结合一点。金文里面粗犷的感觉我个人比较喜欢,枯线条要更深入一些。涨墨线条太黑了,里面不清楚。有些线条太实了。

张作发:
周正元最近对于行草方面比较心动,心动后来就行动了。初看大感觉写的灵动。笔法上面还要精到一些,对于笔法理解了怎样表现也不会出现问题。《书谱》学的的蛮好的,《大观帖》写的很虚很弱。

吕秀华:     临阴符经:作者写字有感觉写什么书体有一个优点写的干净,内在的气息清雅清秀。字型还好,起笔也蛮好的;有些地方不成熟,要空中做手腕切笔的动作,与直接切入纸的感觉不一样。丿显得生硬,划不似褚楷,褚书离魏晋不远。气息蛮清新的,褚的提按未表现出来,褚书是按行草的笔意来写的。
金文:第一幅吸收了王友谊的东西。第二幅吸收了黄宾虹的东西,以前比较注重枯笔。黄宾虹很随意的书写线条,线条入纸后很润同时也是裹笔的。
吴石鼓文:吴昌硕一直裹笔书写,有些线条生硬,要送到位。
篆书要通篆法,当中的一竖要出头。参展的作品不能有硬伤。涨墨不是很好,枯笔不够辛辣,篆书的水平还是比较高了。
甲骨文:作品里面的未变没有处理好,要有一个渐变个的过程。以前的甲骨文书写的感觉还有一种刀刻的感觉,现在写的没有以前的感觉好。另外一幅甲骨文太散了。
临书谱:基本的笔法写的比较生硬,估计是看一笔写一笔的。如果是看一个字,或者是一行、几行的字并把它写出来,那感觉会不一样的。一拓直下、绞转两种笔法可以分开使用,作者都有这两种笔法。要学会使用,到位不够,味道就不易表达出来。

徐成上:     楷书也在写,褚书上接二王一脉,整体上秀美,缺少灵动和到位。临帖写的太轻飘,原帖是非常给力的,刚柔相济的感觉,怎样用上力、发力?笔好像有点按不下去。横划得分割的比例,褚楷要有带行书的笔意;上面的一横太少了;搭接的地方空的太大,写的有点不到位。不管临帖还是创作都要写的慢一点,楷书要花大工夫写,可以触类旁通互相影响到其他书体。
行草书:《书谱》初看尚好,有些地方写的比较啰嗦。字的大小、笔画的轻重、入帖的不够深,还要把它写的精到一些。工具方面的选择也要注意,选用好的纸、工具,更容易找到感觉。
十七帖:刻本的东西比较生硬,没有大观帖的细微。要把僵硬的东西写的灵动一点。起笔、转、折是一个字的关键的地方,要注意这方面。
甲骨文:一张有章法的变化,但是也不是很好看。写甲骨文有的写的润。落款放在上面,要写的精致一些。另外一张,甲骨文,有自然的摆动,空间的营造我觉得蛮好的。中间有些字型太长,不要都是扁长字型。
金文:金文写的蛮好的,里面的涨墨的用墨用的不好;追求碑刻斑驳的感觉,要有整体的自然的感觉,用笔墨不容易表现出来。
临王友谊:写的蛮好的,感觉蛮好的。

李宗洪:    对线条整体的感觉锤炼值得学习。楷书一直书写的很生,写褚书灵动的感觉很重要,连带的动作要注意。不能切断字的气息,字与字之间也要保持连贯,哪怕把连笔写出来。落款稍菜了一点,要注意落款,带行草的笔意要写进去。书写时要有下一笔的思考,要往精的一路上写。
金文:正文写的蛮好,落款要造势出来,落款可以更加性情一点。涨墨不透,太肉了。临的金文临的蛮好的,很润。线条的抖动扼制一下,故意老道我感觉反而不好。追求金石味不可太过。
甲骨文:作者在制造章法上的变化,想出奇不意,可将落款的地方写的满一点。不要落穷款,字多些,在多加些闲章。长的字型太多,显得太长,字的变形太过夸张。
行草:把握字帖中经典的地方,要看熟了,先写45个字或一行字。前几天看小野道风的东西,越看越喜欢,看到最后不由的就想提笔书写。虽然努力的想写行草书,但是写的很硬。不要单单照字帖临。

董水荣:     大家对于周正元的评价还是比较全面的,其主攻的方向为篆书的方向,行草为其辅助其篆书落款方面的方便及需要。虽然是刚刚起步,大家从技术层面给予全面的点评。
褚书《阴符经》,李老师也是很提倡大家学习一下的。其从《兰亭序》中而来;周正元从气息上把握的蛮好,创作中也流露出一种清气。其中学习行草书的很多方面还是要与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做品的落款有点偏大。
用纯粹的甲骨文作品入展很少的,大篆入展还是有一定比例,还要做形式,投单幅作品的机会还是不大的。最好是几个条屏。涨墨周正元是可以用好的,以前南吴门展览他还是用的比较清的。可以用好一点的纸、笔、、、、、、好的工具肯定效果不一样。线条的入纸的感觉蛮好的。
甲骨文要用现代的元素变化、思考,大篆的临帖要加强识字的记忆,写一篇作品百分之六十字还要查字典,那就吃力了。要做强化记忆,字型大部分偏长。

许建刚:     这次写楚简的东西多了一点,《圣教序》几年没有写了,因为要PK所以还是临了一点。临帖的感觉是有时好,有时不好。写了一篇石鼓文,一留神就掺入了楚简的东西,味道就不正了,而且难看。感觉隶书的雷同的笔画比较多,入捺划。

徐成上:     楚简创作:创作的小楚简比较耐看,做的形式越来越好看。写这样的东西也要注意章法、大小、长短。
临十七帖:因为刻本的比较粗糙,不易学、太僵硬、易僵,看上去碎。
小篆:感觉蛮好的,线条的质感好而且裹得住。
圣教序:字的造型都不是很好看,可能行草不是其擅长的方面,多写一点就会好一点。
大篆:每个字都写得太正了,涨的也不好和周正元有点神似,和整体不协调。涨是把空间连起来。
石鼓文:写的太肥了,不果敢。有点像肥香肠一样,看上去又黑又重,不清爽。像看张飞一样的感觉。
隶书:有慢慢的变化,上下也有墨色的呼应。隶书的细节方面还是要注意一下的,写的比较活泼,但同时也要保持隶书的严谨。
楚简:空间留的不佳,笔画铺的质量不高,下笔时要顶住。
楚简对联:写的蛮好的,就是纸张有点像医院里面病人的服装。

吕秀华:     创作:作者主攻楚简,楚简的书写一直在进步中,比以前写的柔和,中间加一些墨色的变化。就像墨写到没墨为止,再重新沾墨书写,可以借鉴一下。古人书楚简限于材料为竹子需不停的沾墨书写,我们要带理解的去书写。
十七帖:书法学习选择碑帖的版本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刻得板,没有一定的理解临写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以吸收《书谱》然后打通《十七帖》,或是从二王的墨迹入手之后再练《十七帖》也可以。临帖熟练的程度不够,对比《十七帖》的笔法,转腕翻转不足,未能利用好笔的弹性。切笔切得不到位,落款问题同样不可避免。建议从二王手札、《书谱》写一段时间,再写《十七帖》感觉会更好。
小篆:笔法没有问题,感觉还是不够严谨,小篆是很安静的东西。写好小篆是很有好处的,我个人也怕写小篆,但我可以用小篆那样的线条。
大篆:写的太实了,大篆也有他空灵的地方。关键还是结构的问题,要写楷书,楷书不过关结构问题就无法解决。还要注意看原帖、看全贴的感觉。古人书丹全篇同样注意布局、墨色的变化,涨墨涨不好不如不涨。
临石鼓文:太实了,用笔绞转的感觉没有写出来细节的地方要进一步锤炼。按得中间要有提的感觉。
隶书:写的蛮好的,空灵问题还要注意,都写得很碎,要明白自己要表现什么??字型有点业余。一是通古隶通篆的写法,我们就不能表现出很现代的东西。
大楚简:要遭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章法也不够,有点粗制滥造。
对联:有点随意,要做到严谨。突然冒出的草书写法与整体的风格不符合。

周正元:     创作楚简:感觉蛮好的,气息蛮好。
     大楚简:有点平铺了,放大了太长有点乱,远处看还有点轻飘。可以学一下沙曼翁的那种线条沙沙的感觉。放大的字型也不佳。
     十七帖:翻转连带比较生硬。
     小篆:细线条好一点,小篆我们要好好练练,对于抓字型、线条都有帮助的。
     金文:感觉没有以前好,墨色已经富有层次感,的圆圈太大了,主要为生疏了。
    石鼓文:写的太闷太黑了,《石鼓文》应为苍茫的感觉。
     隶书:用好的墨和纸效果会更好的,涨墨涨成了一大片,什么东西也看不到就不好了。用笔草率,聚散不够。字型太现代了,通简较古,整体的风格不统一。
     大楚简:写的好一些,墨色的对比有写意的感觉。

金彪:    建刚写字比较随意。小篆写的比较安静,感觉其写《石鼓文》比较适合。要写的耐看,要分析它,观察它。线条解决了,剩下的就是字的造型能力了。楷书要花功夫的,楷书的结体好对于其他的书体也是有帮助的,用笔相同就僵化了。仔
    细观察帖与帖之间的细微的变化,被你抓住了就有味道和内涵了。吴昌硕作品写的老辣,但同时也是写的干净的。作者写的粗壮,又有点密实不透风。
    隶书:线条比较老道,要有所提高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更高的的标准,一直低头书写而又不思考对于自己的进步还是有影响的。
    楚简:写的状态时蛮爽健的,书写的感觉蛮好的。写的有感觉。

李宗洪:    大金文:墨色太统一,不用扭得太厉害。视觉的冲击力还是不够的,的草书的写法有些突兀。金文的写法太别扭了,有点随意太快了。
    隶书:写隶书还要再往上溯源,没有空间的意识,没给人带来惊喜的感觉,有点俗,变化未到位。
    吴昌硕石鼓文:写的太实了。
    金文:有些字写的太突兀了。
    十七帖:切笔很机械,如果加小行书感觉会很好的。
     圣教序:用笔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字型要加强,写《圣教序》还是不容易的。
     创作楚简:写的小反而将一些缺点隐藏起来了,但看每个字还是蛮精到的,整篇的章法还是要调整一下。

董水荣:    大家提出了很多的意见,蛮中肯的。一个书家能在我们班上达到我们同学满意的程度还是不容易的。每一次都受伤,每一次都会有收获。我以前写书法自我的感觉也是蛮好的,通过对自信心的打击,更利于我们城下测、沉下心来练习书法。
     建刚的作品他如果用心去做会做好的,见到他小楚简的手卷顿时眼前一亮。楚简放大,一般人都不易写好,包括当代的一些大家。
    对联用水纹纸书写这幅对联会更加漂亮,建刚盯住一个目标专心去做,会出成绩的,放在小楚简上去做。大字、小字都写得好全国的书家还是不多的。写小楚简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微信扫一扫,阅读更方便^_^

越嘉艺术网免责声明
帖子,如有侵权,烦请申请删帖,也可留言,随即删除。
回复 申请删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9 下一条

QQ|工具箱|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越嘉艺术网 ( 苏ICP备2022013055号-1 ) |越嘉打卡  苏公网安备 32050902101400号

GMT+8, 2025-7-13 13: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