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隶笔法在书法创作中的应用
董水荣(主持人): 我们参加李老师的书法创作提高班,会发现李老师很注重篆隶书法的学习,这也跟李老师的书法教学观念有很大关系。篆隶笔法的学习和强化对以后的书法创作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讨论讨论篆隶笔法在书法创作中的应用,明确篆隶笔法的学习好处。
篆书的学习,除了从篆书法创作本体出发外,它的主要作用我认为首先是加强中锋调控的能力,裹锋对保持中锋行笔的关键,这对行草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这也是加强控笔能力。其次是对结构的锻炼,篆书的学习中我们发现篆书,特别是小篆的字形非常讲究结构的对称性,要求学习者有较强的空间把握能力。这也对其它书体的学习起基础性的作用
篆书对于行草书的书写,小字展大书写很大的作用,小字展大书写必须依靠中锋的笔法体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篆籀笔法”。二王“一拓直下”的笔法根本无法将行草书展大并且连绵的书写体现出来。我们可以从《古诗四帖》、《自叙帖》都是用绞转笔法得以体现。
隶书用在创作中,有的书家说:“篆书用中锋,隶书用侧锋”隶书用铡锋要持保留意见。隶书在行笔的过程中还是用中锋。并且他们进一步概括为侧锋演变成王右军的一拓直下法了。这里我们只能做为一种参考,也作为区别篆书笔法的特征。当然隶书不单纯用侧锋的笔法。中锋同样的重要。。
我平时没有怎么写篆书,今天是写得最多的一次。明年一月份的“篆书展”有创作能力的都要投一投,苏州吴中区李双阳书法工作室的班上,现在学习就是篆书训练,很统一的训练。宗洪去看了以后很有感慨,建议我们也回过来统一学习篆书。李老师近期阶段对大家的篆书学习要求较高。下面大家说一下自己的意见
钱娟英:
篆书一开始上来就学,李教师教的是裹锋的笔法。当时写的是大篆,小篆当时没有写。而笔法刚开始不懂,而且写篆书文字关要过。如同一座大山。后来写隶书,用篆书的笔法,写篆书后再写隶书,很容易上手。 许建刚: 篆书我们是从吴昌硕的《石鼓文》入手,此帖比《三坟记》厚重。从篆至隶的的扁锋还是存在的。感觉李老师在书写隶书的时候,开始为裹锋转到尾部为铺毫出锋。而篆隶过后写行草,转弯的表现最为明显。 任继文: 我写了一段时间的小篆,起收笔,转弯处难以把握。线条觉得圆润。个人感觉收笔不到位。任:有的分开反而不容易写好,字的结构也一直写不好。小篆在篆刻中感觉用分笔为立。书法中用分笔不容易做好。 杨建荣: 谈到篆书,我也临了一些,写字的环境要好,静下心来写,要进入书写的状态。一般在45分钟左右。往后才有感觉。篆书线条的的提炼及空间的对等性,线条的裹锋,篆书笔要保持圆,感觉“口”的圆很难写的,专门的练一段时间会好的。
写后要与原帖对比。不能相差一点就算过了。这样创作的时候就会扁差更远了。要严格要求自己,古人也是如此的,要写活,要锤炼,攻到极致。线条的中锋一写到期底,讲究送到。
隶书表现更丰富些,势的变化涉及到铺毫的问题。
学好篆隶书对行草很有帮助,隶书是写一个分水岭。为什么变为章草,古时候军情十万火急要创作草章,大都为将军书写,传递军情,军队之间写章草,写后皇帝则用隶意很浓的楷书。
墓碑多为隶书,是对死者的尊重,字体之间相互都有一个渊源。
到创作,草书有其随意性,偶然成必然。草书势演变出来。王右军在当时做过研究。以致后来,演变成狂草,在节奏上的变化,如空间,势等演变丰富的内容。清朝有王铎和傅山等人的。
小王写的更多的是势,更为中和偏章草。唐代的旭素草书,笔法篆籀。一拓直下。实际运用篆隶字型的变化,《大观帖》中大王的很多字型扁的都是从章草中来的,和索靖的很为相似。
可以灵活的运用。在草书中线条的块面等。都可以用到篆意。隶书中的断,就是要通透。我会用一些隶法在草书中。走线我会篆意来写。粗细无关紧要,但线质要好。拉细线条,不能太细,要细而凝练。
篆隶过渡创作中会有一个过程的,多读帖,思考。关键认识,到时就是悟了。我不反对写《书谱》《章草》,我反对直接写《大观帖》。而《书谱》中也有章草的影子。从小字先写起。再到汉简,今草,大草,狂草。这样按照书体的演变规律比较好些。 小篆的对等空间对草书的空间很有帮助。看出对等,才能看出草书中的不对等。一拓直下的线条也可以表示旭素。如《小草千字文》中也有。李老师的作品中也有。一拓直下的线条也可以写,厚的线条同样也可以写好。不过要加强线条的弹性。 董: 建荣讲到篆隶在创作中的运用,顺便梳理了一下篆隶书对书体发展的演变。我们班上书法写得好的比较多,但大家发言还可以在大胆一些,说话积极一些。我们之前的作品点评会,大家批评,这种方式很好,也有效果。感觉李老师对教学很认真的,李老师以前的教学比较讲究线质,现在加上观摩、批评、发言、以及书写的整体表现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