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你的这句话,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你那份失落和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心情。请先别急着否定自己,这种“比较”带来的挫败感,几乎每个认真写作的人都经历过。
让我陪你一起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以及我们能做些什么。
### 首先,请意识到:你在进行一场“不公平”的比较
把“读后感”和“写对联的作文”相比,就像拿苹果和橘子比谁更好吃。
- **题材不同**:“写对联”是叙事文或说明文,可以描写动作、场景、色彩、过程,甚至融入家族故事,画面感强,容易生动。而“读后感”是议论文,核心是与一本书的思想对话,需要的是内省和逻辑,难度本来就不一样。
- **评价标准不同**:一篇好的叙事文,妙在“趣”和“巧”;一篇好的读后感,贵在“真”和“深”。你用看“巧思”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思辨”的深度,这本身就不太公平。
所以,第一步,请放下这个不合理的包袱。**不是你的读后感“不咋地”,而是你暂时还没找到写好读后感的“钥匙”。**
### 其次,让我们找到那把“钥匙”
写读后感觉得困难,往往是因为我们不小心陷入了几个常见的误区。看看你是不是也有同感:
**误区一:“复述全书”代替“感受”**
花大篇幅把书里故事再讲一遍,最后加上一句“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这不是读后感,这是“内容简介”。
**误区二:“感受空洞”缺乏“血肉”**
通篇都是“我很感动”、“我深受启发”这样的大词,但为什么感动?受到了什么启发?没有具体事例和深入分析,显得浮于表面。
**误区三:“脱离自我”变成“书评”**
像是在完成一个学术任务,分析书的主题、手法,却唯独没有“我”的影子和“我”的真实情感。
如果上面任何一条戳中了你,别担心,因为这恰恰说明,你提升的空间非常明确!
### 那么,如何写出一篇“不咋地”的读后感?
不,让我们把目标定得更高一点:**如何写出一篇能打动自己,也能打动别人的读后感?**
这里有一个简单却极其有效的核心公式:
> **读后感 = 你的真实感受 + 书中具体细节 + 你的生活联想**
我们来把它拆解成可操作的步骤:
**1. 找一个“切入点”,而不是概括全书。**
合上书,哪个情节、哪个人物、甚至哪句话最让你心头一颤,或陷入沉思?那就是你的“切入点”。
- 比如,不是写“《活着》讲述了福贵悲惨的一生”,而是写 **“合上书,‘活着’这两个字像石头一样压在我心里。尤其是福贵听着月光在田埂上唱歌的那个夜晚,让我第一次思考,什么才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2. 深挖“感受”,多问几个“为什么”。**
把“我很感动”这句话放在心里,然后逼问自己:
- 我为什么感动?(是因为主人公的坚韧?还是因为命运的无奈?)
- 这种坚韧体现在哪里?(是书里哪个具体的细节?)
- 这让我想到了什么?(是想到身边某个类似的人?还是联想到自己某次想放弃的经历?)
**3. 勇敢地“联系自己”。**
这是读后感的灵魂。大胆地写“我”。
- “看到主人公在困境中的选择,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 “作者对友情的理解,让我想起了和我最好的朋友那次争吵后和好的经历……”
**举个例子:**
- **平庸的写法**:“《小王子》这本书告诉我,要珍惜纯真。小王子和他的玫瑰的故事很感人。”
- **走心的写法**:“当小王子说‘正是你为玫瑰花费的时间,才使你的玫瑰变得如此重要’时,我愣住了。我盯着书桌角那盆有点蔫了的绿萝,它其貌不扬,却陪我从初中到高中,熬过无数个夜晚。我从未觉得它多特别,但那一刻,我忽然理解了‘驯养’的意义——它之所以是我的‘绿萝’,不是别人的,正是因为我为它浇过的水、擦过的叶子,以及它默默陪伴我的那些时间。原来,爱和责任,就藏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付出里。”
看到了吗?第二种写法,书中的句子成了引爆点,引发的全是“我”的思考和“我”的故事。这样的读后感,想不精彩都难。
### 最后,给你几点实在的建议
1. **从“小”处着手**:下次读书时,准备几张便利贴。读到有感触的地方,立刻贴上去,简单写下一两句当时的想法(哪怕只是“这里好虐!”、“我不同意!”)。这些就是你写作时最鲜活的素材。
2. **先完成,再完美**:第一稿别管好坏,把所有想说的话“倾倒”出来。第二稿再来修剪、深化。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
3. **重读你的“比较对象”**:带着我上面说的方法,再去看看那篇“写对联”的作文。你会发现,它之所以好,也正是因为它抓住了“写对联”这个具体事件中的细节、情感和个人体验。写作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别灰心,你的叹息恰恰证明了你有一颗想写好、想进步的心。这比任何天赋都重要。
**写作的本质,是思考的痕迹,是灵魂的共振。** 当你开始真诚地面对书中的文字,并勇敢地审视内心的回响时,你的笔端自然会流淌出独一无二、无法被复制的光彩。
下次写读后感,试着忘掉“任务”,只是真诚地记录下一场你与好书之间的私人对话。我相信,你一定能写出让自己惊喜的文字。
--来源:越嘉艺术网